石门山

落帆倚芳洲,冷日衔翠壁。
沙平野步稳,不费支筇力。
邂逅到幽洞,云水已昏夕。
阴崖上苍穹,杳不见辙迹。
岩前月色薄,细路稍有觅。
瀑泉号秋声,飞练不计尺。
僧房得少憩,坐久耳方寂。
河梁谪仙人,握手见胸臆。
囊无一钱看,志有万里适。
拄颊望西山,琢句愈工绩。
同游得二妙,笔障亦劲敌。
笑谈颇倾坐,酬唱屡即席。
顾予舌本强,咀嚼觉清液。
林泉信幽奇,岁月尤迅亟。
兹游莫辞频,能著几两屐(清曹抡彬雍正《处州府志》卷一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秋日山间游玩的经历,充满了自然之美和文人雅趣。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进山过程(前12句):
诗人乘船靠岸,在微冷的秋阳下漫步,山路平缓到不需要拄拐杖。偶然发现幽深山洞时,天色已晚。这里用"冷日""昏夕"等词营造出秋日萧瑟感,但"芳洲""翠壁"又保留了山水的鲜活。最精彩的是"瀑泉号秋声,飞练不计尺"——把瀑布比作吼叫的秋声和悬挂的白绢,既写出声势又体现视觉美。

2. 人文相遇(中间12句):
在僧房休息时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河梁谪仙人"指像李白那样的才子)。他们虽然清贫(囊无一钱),却有远大志向。大家一起赏景作诗,比赛文采("笔障亦劲敌"指写作比拼),谈笑风生。这里"拄颊望西山"的细节特别生动——托着下巴沉思,说明创作时的专注。

3. 人生感悟(最后4句):
诗人感叹山林幽美但人生短暂,用"能著几两屐"这个典故(古人说人生能穿几双木屐,比喻时光有限),劝大家要珍惜这样的游玩机会。

全诗亮点:
- 动静结合:既有"瀑泉号秋声"的喧闹,也有"坐久耳方寂"的宁静
- 双重快乐:既享受自然美景,又获得文人雅集的乐趣
- 生活智慧:在清贫中保持高雅志趣,提醒及时行乐却不颓废

就像现代人周末约朋友爬山,既拍风景照又聊天写游记,最后感慨"这样的快乐时光要多多安排",古人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了相似的体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