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懿皇后挽歌三首(今存二首)

二陵恭妇道,六寝盛皇情。礼逊生前贵,恩追殁后荣。
幼王亲捧土,爱女复边茔。东望长如在,谁云向玉京。
后庭攀画柳,上陌咽清笳。命妇羞蘋叶,都人插柰花。
寿宫星月异,仙路往来赊。纵有迎仙术,终悲隔绛纱。

现代解析

《贞懿皇后挽歌三首》是唐代诗人悼念皇后的作品,现存两首。这里用现代语言解析其内涵:

第一首: 前四句写皇后生前的德行——她以周礼中的"妇道"标准侍奉先帝("二陵"指两位先帝陵墓),在皇宫中深得皇帝宠爱。无论是生前的尊贵礼遇,还是死后追封的荣耀,都体现皇恩深厚。

后四句通过细节展现哀思:年幼的皇子亲手为母亲捧土修墓,受宠的女儿守护在墓旁。最后两句尤为动人:人们向东眺望皇后陵墓,仿佛她仍在人间,谁说她已经去了仙界?这种不愿接受死亡的执念,反而更显悲痛。

第二首: 前四句描绘送葬场景:后宫嫔妃攀折柳枝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街道上回荡着凄凉的胡笳声。命妇们以祭品致敬("羞蘋叶"是祭祀仪式),百姓插着白色柰花(类似梨花,象征哀悼)。

后四句转向对死亡的思考:陵墓上空星月都显得不同寻常,通往仙境的路太遥远。即便有法术能迎回仙魂,终究隔着生死帷幕无法相见。最后"隔绛纱"的比喻精妙,绛纱既是皇后生前凤冠的装饰,又像一道永远无法穿透的红色帷帐,将阴阳两隔的绝望具象化。

两首诗的共同特点: 1. 用具体场景替代空泛哀悼,如"幼王捧土""都人插花"等画面极具感染力 2. 矛盾修辞手法突出,如"长如在"与"隔绛纱"形成希望与绝望的碰撞 3. 通过人间温情反衬死亡残酷,如写子女守墓、百姓悼念,更显皇后人格魅力

这些诗句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了皇家仪式的框架,展现出普通人面对死亡时共通的无力感与思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