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玩月示道者南云
洞庭不生月,径可无此楼。
月出渺渺波,我在楼上头。
湖为涤我心,月为刷我眸。
涤刷两无尽,相与成湛秋。
月乃对仰卧,似欲载我浮。
君山来枕席,手引潇湘流。
澄洞露表里,毫发无潜幽。
却顾叫退之,底用多骚愁。
希文稍欲遣,果已能乐不。
余子固不记,古今几浮沤。
道人岂知道,乃能喜我留。
勉为吐此诗,庶免为楼羞。
月出渺渺波,我在楼上头。
湖为涤我心,月为刷我眸。
涤刷两无尽,相与成湛秋。
月乃对仰卧,似欲载我浮。
君山来枕席,手引潇湘流。
澄洞露表里,毫发无潜幽。
却顾叫退之,底用多骚愁。
希文稍欲遣,果已能乐不。
余子固不记,古今几浮沤。
道人岂知道,乃能喜我留。
勉为吐此诗,庶免为楼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岳阳楼赏月时的奇妙体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烦恼、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心境。
诗的开头很特别:如果洞庭湖没有月亮,那这座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种夸张的说法凸显了月夜美景的珍贵。接着用"渺渺波"形容月光下的湖面,营造出空灵梦幻的氛围。
中间部分写得最生动:作者感觉自己与自然完全交融。湖水洗涤心灵,月光擦亮眼睛,这种净化永无止境。躺着看月亮时,仿佛要被月光托着飘起来;君山像枕头,潇湘江水像被手牵引着流动。此刻天地澄澈透明,连最细微的东西都清晰可见。
后面提到两位古人:韩愈(退之)和范仲淹(希文)。作者觉得他们写岳阳楼时太忧愁了,反问"何必那么多愁绪呢?"认为自己的快乐体验才是更可贵的。最后幽默地说,要不是道人留他赏月,他差点错过这美景,所以写这首诗以免辜负了岳阳楼。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物我两忘的快乐:月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可以载人漂浮的伙伴;山水不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可以互动的知己。这种将自然拟人化的写法,让整首诗充满童趣和想象力,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