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军事重镇宣府的壮丽景色和战略地位,同时透露出一种苍凉孤寂的历史感。
前四句写宣府的地理形势:这里是北方军事要地,城墙和护城河层层环绕,护卫着京城。洋河向东流向涿鹿,南边的高山像屏障一样扼守着飞狐关。诗人用"奠雄图""扼飞狐"等词,突显了宣府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
后四句转向抒情:战旗收卷在袋中,暗示战事平息;帐篷空置,只有鸟儿在鸣叫。最后望向辽阔的西海和月光下的李陵台,借汉代名将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流露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全诗通过"孤月""空幕"等意象,在雄浑的边塞风光中注入了一丝寂寞。既展现了军事重镇的威严,又暗含对历史变迁的叹息,刚柔并济,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