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文人形象,语言清新自然,充满闲适的趣味。
前两句"不向东华踏软红,却来江上泛孤篷"用对比手法展开:诗人没有选择去繁华的东华门(象征权力中心)追逐富贵生活("软红"指京城红尘),反而独自乘着小船漂泊江上。两个动作方向相反,突出了诗人主动远离名利场的洒脱。
后两句"水光山色知多少,都入先生笑咏中"是画面展开:江上的波光、两岸的山色究竟有多美?这些美景全都化作了船中先生(诗人自己)带着笑意的吟咏。这里用"知多少"的设问,让读者自己想象景色的美妙,而"笑咏"二字尤其生动,一个对着山水自得其乐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精髓在于通过简练的笔触,展现了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生活理想。不需要华丽辞藻,只用"孤篷""笑咏"这样简单的意象,就传递出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现代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未必来自功名利禄,可能就藏在一叶小舟、一片山水之间。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