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

南游匡庐山,不知几万丈。
盘回直至香炉峰,五老高高俨相向。
初疑三山屹立东海中,又疑青天削出金芙蓉。
世人踪迹不到处,物色匪与人间同。
天梯石磴无穷极,一片寒凝古苔色。
千岁桃花别样红,四时瑶草非常碧。
就中有径深复深,白云洞口猿哀吟。
一声长啸白日晚,神仙渺漠无由寻。
须臾下来心目爽,便欲移家拟重上。
东风回首尘茫茫,明月满天劳梦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庐山时的震撼体验和超脱尘世的感受,用生动的画面和通俗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开头四句像用无人机航拍:诗人从远处仰望庐山,惊叹它高耸入云("不知几万丈"),山路盘旋直通香炉峰,五老峰像五位威严老人迎面而立。这里用"五老"比喻山峰,让险峻的山有了人情味。

接着用两个"怀疑"展现视觉冲击:先觉得像东海仙山突然凝固在眼前,又觉得像有人用蓝天作画布,雕琢出金色莲花("金芙蓉")。这种亦真亦幻的描写,让读者跟着诗人一起震撼。

中间部分像切换成探险纪录片:诗人发现人迹罕至处,苔藓覆盖的古老石阶("天梯石磴")通向秘境,这里有永不凋谢的仙桃("千岁桃花")和常青的灵草。在白云缭绕的洞口,猿猴啼叫更添幽深,但寻仙不得的怅惘随着日落加深——这其实是说:仙境虽美,终究不属于凡人。

最后笔锋一转:下山后清爽的感觉让诗人想搬家来隐居,但回头看见尘世纷扰("东风回首尘茫茫"),只能对着明月空怀梦想。这种矛盾心理特别真实——我们旅游时也常想"留下不走",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

全诗妙在把一座山写出三个层次:先是视觉震撼的"自然奇观",再是充满仙气的"神秘世界",最后是照见内心的"心灵镜像"。诗人用"桃花""瑶草"这些具体意象代替说教,让读者自己体会:最美的风景不仅在山中,更在人们对超脱世俗的永恒向往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