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拄着竹杖漫步山中的闲适画面,通过几个简单却生动的意象传递出春天的气息和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
前两句写实:诗人拄着竹杖("支筇")走在长满青苔的小路上,来到一个寂静的小院,只有燕子飞来作伴。这里"无人"和"燕子来"形成巧妙对比,既表现了山居的幽静,又用燕子的灵动给画面增添生机。
后两句转入抒情:最调皮的是那东风(春风),它完全不受管束,吹落了梨花,又催开了杏花。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春风写得像个任性的孩子,同时通过"梨花落尽"和"杏花开"的快速转换,暗含对春光易逝的感慨。
全诗妙在:
1. 用散步这个日常动作带出整个春天山景
2. 动静结合(人的漫步、燕子的飞动、花的开落)
3. 把看不见的"东风"写得活灵活现
4. 最后两句看似写花开花落,实则藏着对时间流逝的轻微叹息
就像用手机随手拍的短视频:青苔小径、空院飞燕、飘落的梨花、初开的杏花,配上轻柔的风声,短短四句就让人感受到春天既美好又短暂的特质。
朱应辰
初苏州府吴江人,字文奎,号寄翁。少事举业,旋弃去。从杨铁崖学古文。洪武初应诏起,乞近地养亲,为本郡儒学训导,改江阴。博学多伎能,篆籀法古,亦善白描人物。有《漱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