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 其三十九

六情无福志,四摄启幽心。
俭约避人物,偃息慕山林。
曲𡼏停驺响,交枝落慢阴。
池台聚冻雪,檐牖参归禽。
石来无新故,峰形讵古今。
大车何杳杳,奔马送骎骎。
何以修六念,虔诚枉一音。
未泛慈舟宝,徒劳抒海深(见同书卷五九《俭约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追求内心宁静、远离世俗的生活状态,同时暗含对佛法的虔诚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生活态度(前四句):
诗人用"六情无福志"表达自己不被世俗欲望牵绊,通过"四摄"(佛教术语,指四种吸引他人学佛的方法)打开心灵。他过着简朴生活,避开人群喧闹,向往山林隐居——就像现代人说的"躺平"生活,但比躺平多了精神追求。

2. 隐居美景(中间六句):
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现隐居环境:弯曲山路没有车马声,交错树枝投下阴影,池塘台阁积着雪,屋檐窗口飞过归鸟。最妙的是"石头不分新旧,山峰哪管古今"两句,用大自然永恒不变的姿态,反衬人世间的短暂纷扰。远处传来的车马声,更突显了隐居地的宁静。

3. 精神追求(最后四句):
诗人自问如何真正修行("六念"指六种佛教修行方法),感叹自己虔诚诵经("枉一音")还不够。最后用两个比喻说:没有佛法珍宝的船,就像徒劳地想舀干海水——形容单靠个人努力难以达到觉悟,需要借助佛法力量。

全诗魅力在于把隐居生活写得既真实又空灵,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如积雪、飞禽、山石),又能通过这些景物表达超脱世俗的哲思。最后透露出一种谦虚的修行态度,认为个人修持需要依靠更高层面的智慧指引,这种思想对现代人处理物质与精神追求的矛盾仍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