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又略带寂寞的山居场景,同时展现了作者晚年依然保持的生活情趣。
前两句写景:杜鹃鸟的啼叫声中,桐花纷纷飘落,山间的小屋白天也关着门,空无一人。这里用声音(杜鹃啼叫)和视觉(花落、闭门)营造出一种幽静、略带孤独的氛围,仿佛世界只剩下自然的声音和景象。
后两句写人:作者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改不掉年轻时的习惯——这里"结习"指的是长期形成的爱好。他兴致勃勃地调着浓墨,认真地抄写《黄庭经》(道教经典)。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让我们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无人打扰的山居中,依然保持着对书法和经典的热情。
整首诗的妙处在于:
1. 用简单的日常画面(花落、闭门、写字)传递出深邃的意境
2. 通过"无人"与"自调"的对比,展现了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3. 最后写书法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爱好能超越年龄,在孤独中给人带来充实感
就像我们现代人可能会在雨天独自泡茶看书一样,诗人通过写字这件事,在山居寂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这种"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是否看见"的状态,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