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日祭拜已故的东莱先生时写下的感怀之作,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
前两句"先生墓木已成阴,霁月光风何处寻"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墓前树木已郁郁葱葱(暗示先生离世已久),而先生生前如晴空明月般高洁的品格风范,如今却再也无处寻觅。这里"霁月光风"既是自然景物描写,更是对先生高尚人格的比喻。
后两句"只有遗言常炯炯,誓将白首契初心"笔锋一转:虽然先生已逝,但他留下的教诲依然像明亮的灯火般指引后人。作者以"白首"(白发)与"初心"形成时间跨度上的呼应,表示即使自己年迈,也要坚守先生教导的做人准则。这种跨越生死的精神传承,让简单的四句诗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全诗通过"墓木成阴"与"遗言炯炯"的意象对比,将悲伤转化为力量,展现了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最动人的是诗人对初心的坚守承诺,让读者看到真正的纪念不在于悲伤,而在于传承逝者的精神火炬。
徐暄
徐暄,从吕祖谦学。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有诗吊其师(《东莱集》附录卷三)。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