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闲居时的宁静生活,通过日常小景传递出淡泊自在的心境。
前四句写夜晚和清晨的邻里生活:晚上在西边邻居家借烛光夜读,清晨看东边邻居悠闲赏山。诗人与邻居们各自过着简单生活,彼此间没有攀比之心,富足或节俭都互不干扰。这里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邻里关系。
后四句聚焦自家庭院:芳草长满寂静的院子,太阳已高但主人仍悠闲不归。连续阴天后忽然透出一丝暖意,一只小鸟在花丛中独自啼鸣。这些画面共同营造出闲适恬淡的氛围,那只"孤禽"的鸣叫更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全诗妙在通过"借烛""看山""芳草""微暄"等生活细节,自然流露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诗人不写大道理,只是静静观察生活中的小确幸:邻里和睦、草木生长、天气变化、鸟语花香,在这些平凡事物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感受,正是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