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董儒促的作品,情感真挚,充满对逝者的怀念与惋惜。
首联"战艺升环水,论诗得异闻"写两人志趣相投。他们一起切磋诗文技艺(战艺),在环水这个地方提升水平;讨论诗歌时,总能听到对方独特的见解(异闻)。这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文学追求。
颔联"窥园仍旧隐,下马忽新坟"形成强烈对比。上句说去拜访时,还期待看到老友像往常一样在园中隐居;下句却突然发现那里已变成一座新坟。"忽"字突出了死亡来得突然,给人强烈的冲击感。
颈联"白社真投分,青灯忆离群"回忆往昔。他们曾在白社(文人聚会的地方)真诚相交;现在只能在青灯下独自怀念这位离世的朋友。"青灯"这个意象特别能烘托孤寂的氛围。
尾联"有书无子读,此事最怜君"是最打动人的部分。作者惋惜地说:你有那么多藏书,却没有儿子来继承阅读,这件事最让我为你感到痛心。这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绝嗣的同情,更暗含了对友人学问无人传承的遗憾。
全诗通过"切磋诗文-突然死亡-回忆友情-惋惜绝嗣"这条情感线索,层层递进地表达了深切的哀思。最可贵的是,诗人没有用夸张的悲恸,而是通过"藏书无子读"这样具体的生活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逝者的遗憾和生者的痛惜。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