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晨起题庵壁
庵前万叶风扫空,欲死不死孤劲松。
省曾雷击天忽裂,鳞甲云雨如狞龙。
北风萧萧草短枯,云色不动天模糊。
地肤龟裂水骨立,冻死冢穴长生狐。
僵卧惊起触冷雪,麻衣线粗冰欲折。
君不见雪山老子骨如铁。
省曾雷击天忽裂,鳞甲云雨如狞龙。
北风萧萧草短枯,云色不动天模糊。
地肤龟裂水骨立,冻死冢穴长生狐。
僵卧惊起触冷雪,麻衣线粗冰欲折。
君不见雪山老子骨如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极其寒冷严酷的冬日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开篇用"万叶风扫空"展现狂风肆虐的场景,光秃秃的树枝上只剩下一棵"欲死不死"的孤松,这个"孤劲松"就像个倔强的老头,虽然处境艰难却顽强挺立。接着用"雷击天裂"的夸张描写,把乌云比作张牙舞爪的恶龙,营造出压抑恐怖的氛围。
中间部分继续强化寒冷:北风呼啸,枯草低伏,连天空都冻得发灰。地面冻裂得像龟壳,河水结冰只剩骨架,连最耐寒的狐狸都冻死在洞里。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最后诗人突然转入自身体验:从僵卧中惊醒碰到冰雪,粗布麻衣冻得发硬几乎要折断。最精彩的是结尾"雪山老子骨如铁",用"老子"这个接地气的自称,把自己比作铁打的硬汉,在极端环境中依然保持铮铮铁骨,与开头的孤松形成呼应。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在绝境中展现的顽强精神。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极端环境的刻画,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各种新颖的比喻(如"地肤龟裂""水骨立")既生动又独特,使严寒的冬日景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