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怀希师见贻定山堂集并以先退庵公石印二方归我集定庵诗纪其事感荷有述(癸酉)

端毅诗名压江左,蒙叟骏公相印可。
风流爱士有传人,天挺吾师真磊砢。
手刊遗著烦损惠,吾祖石章更归我。
两家文献未消沉,拜赐真同夜光颗。
先人旧德在人口,微物流传双玉果。
祗今江汉尽横流,当日恬波系官舸⑴。
吾师题句类蕃锦,捃摭前贤翻贴妥。
传衣迦叶老何成,抚石元超泪先堕。
儒林苗裔愧期许,父祖颎光难负荷⑵。
蘧庄今拟定山堂,长许韩宫依末座(韩菼、宫梦仁皆出端毅门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感谢老师龚怀希赠送《定山堂集》并归还祖传石印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几个层次表达感恩与家族传承的思考:

1. 开篇赞美 前四句先夸龚怀希的老师(端毅)诗名冠绝江南,连钱谦益(蒙叟)、吴伟业(骏公)这样的大文豪都认可。接着称赞龚怀希本人继承了老师爱才的风范,是个光明磊落的人物。

2. 珍贵礼物 中间六句写老师的两件心意:亲手刊印的遗著和归还作者祖父的石印。用"夜光珠"比喻这些馈赠的珍贵,既保存了两家文化传承("文献"),又让作者想起祖父当年为官时江汉平静的往事。

3. 自愧与责任 后六句流露复杂心情:老师题诗如锦绣般精美,但作者自觉像不成器的佛教徒(迦叶),摸着石印就流泪。一方面为身为读书人后代却难担重任而惭愧,另一方面决定将书斋命名为"定山堂",像韩菼等先贤一样追随老师学习。

全诗亮点在于将"收礼物"这件小事升华:石印和诗集不仅是物品,更是文化血脉的象征。作者用"夜光珠""双玉果"等比喻强调其珍贵,通过今昔对比(江汉横流vs当年恬波)暗含对家风传承的忧虑,最后以"追随学习"的姿态化解焦虑,完成了一次情感与责任的自我确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