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昔日繁华的姑苏城(今苏州)如今只剩荒凉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用强烈的视觉对比:曾经的歌舞升平只剩黄土废墟,连麋鹿的足迹都被青苔覆盖。这里用"麋鹿"这个意象特别巧妙,既写实(野生动物占据废墟),又暗用"麋鹿游于朝"的典故,暗示这里曾是权力中心。
中间四句用四个蒙太奇般的特写镜头: 1. 明月依旧像玉镜般悬挂,但已物是人非 2. 野桃花还在盛开,却像在嫉妒消失的金钗(代指美人) 3. 美人的歌声转瞬即逝 4. 忠臣的尸骨长埋江底(用伍子胥投江的典故)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诗人重游故地,望着山水云雾,心中涌起无限怅惘。全诗就像一组历史纪录片镜头,把姑苏城的盛衰史浓缩在八句诗中,每个意象都饱含沧桑感。特别是"露桃妒金钗"这种拟人写法,让无情的花草也仿佛在追忆往昔,比直接写"这里曾经很繁华"要动人得多。
王凤娴
王凤娴,生活在明神宗万历(1573~1620)前后,字瑞卿,号文如子,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金山吕巷颜圩村寒圩)人,建宁知府王善继女。解元王献吉之姐,宜春(今属江西省)令张本嘉妻。著有《翠楼集》、《贯珠集》、《焚馀草》五卷。《焚馀草》辑入《女中七才子兰咳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