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
将相宁有种,屠狗饭牛皆可用。
富贵出长年,勿谓暮涂吾倒行。
先君太公望久矣,日老渭阳心以此。
君臣相得渔猎间,廓清八表公名起。
奠鼎扶周卜世长,洋洋齐封二千里。
曹公黄相俱尘埃,至今犹有钓鱼台。
苔侵石剥夕阳里,滚滚寒江潮去来(以上康熙《常州府志》卷三一)。
富贵出长年,勿谓暮涂吾倒行。
先君太公望久矣,日老渭阳心以此。
君臣相得渔猎间,廓清八表公名起。
奠鼎扶周卜世长,洋洋齐封二千里。
曹公黄相俱尘埃,至今犹有钓鱼台。
苔侵石剥夕阳里,滚滚寒江潮去来(以上康熙《常州府志》卷三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钓鱼台为引子,通过历史典故传递了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积极价值观。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四句)直接点明主旨:将相不是天生的,杀狗的屠夫、喂牛的农夫都可能成为人才。富贵需要时间积累,不要因为年纪大了就放弃追求。这里用"屠狗饭牛"的平民形象,打破了传统社会对出身门第的迷信。
第二层(中间六句)用姜太公的典故来佐证观点。八十岁的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时遇到周文王,从渔夫一跃成为开国功臣,帮助周朝奠定八百年基业,最终受封齐国。说明真正的人才即使大器晚成,也能建立不朽功业。
第三层(最后四句)形成古今对比。曹操、黄相等风云人物都已化作尘土,唯有钓鱼台依然存在。夕阳下斑驳的台石和奔流不息的江水,暗示功名利禄都是暂时的,唯有精神传承才能永恒。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豁达智慧:既鼓励人们不拘出身、坚持理想,又提醒世人看淡荣辱。用钓鱼台这个具体意象,把个人奋斗与历史长河联系起来,既有激励人心的力量,又包含超脱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