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登朝身许国,出阃将辞家。
不惮炎蒸苦,亲尝走集(一作马)赊。
选徒军有政(一作令),誓卒尔无哗。
帝乐风初起,王城日半斜。
宠行流圣作,寅饯照台华。
骑历河南树,旌摇塞北沙。
荣怀应尽服,严杀已先加。
业峻灵祇保,功成道路嗟。
宁如凿空使,远致石榴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尚书(高级官员)奉命出征的场景,既展现了官员的忠诚与担当,又暗含对和平的向往。全诗用对比鲜明的画面和生动的细节,传递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核心内容解析:
1. 出征前的仪式感 - 开头用"紫绶""朱軿"(紫色绶带、红色车驾)等华丽意象,突出尚书身份的尊贵。 - "登朝身许国"直接点明官员为国效忠的决心,"辞家"二字又暗含不舍,体现家国难以两全的矛盾。
2. 行军路上的艰辛 - "炎蒸苦""走集赊"(烈日下行军、长途跋涉)用身体感受描写行军艰苦,但"不惮""亲尝"强调将领身先士卒的担当。 - "选徒军有政"(严格选拔士兵)和"誓卒尔无哗"(严明军纪)体现治军严谨,为后文胜利埋下伏笔。
3. 壮观的送别与征途 - "帝乐""王城"描写皇家送行的隆重,"骑历河南树,旌摇塞北沙"则用动态画面(骑兵穿过中原、旌旗卷起塞北风沙)展现军队浩荡开拔的气势。 - "荣怀应尽服"(荣耀令人敬服)与"严杀已先加"(军令森严)形成对比,暗示治军恩威并施。
4. 对和平的深层思考 - 结尾突然跳出战争场景,用"凿空使"(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和"石榴花"(西域特产)作对比:与其靠武力征服,不如像张骞那样通过外交带来文明交流(石榴花象征和平成果),含蓄表达对战争的反思。
艺术特色: - 画面感强:从京城仪仗到塞北风沙,宛如电影镜头切换。 - 情感克制: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辞家""道路嗟"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离愁与敬佩。 - 巧妙用典:结尾石榴花的典故不露痕迹,让诗意更耐人寻味。
现代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古代官员"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感,也引发思考:真正的荣耀是武力征服,还是文明交融?这种跨越时空的思考,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