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深神秘的山居图景,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寻隐不遇的禅意。
前两句写山路实景:长满青苔的石阶小路曲折盘旋,被山石草木半掩着;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却看不见僧人吃饭的寺院在哪里。这里用"苔磴""石径"等具体意象,配合"萦纡""封"等动词,既写出山路的幽僻难行,又暗示了寺庙的隐蔽难寻。
后两句转为写云写山:乱云填满山谷却徘徊不散,就像迷路的旅人;诗人望着层叠的山峰自问:我要找的隐士究竟在哪座山峰后面呢?这里把云拟人化,"不归去"三个字让无情的云有了人的情感,而"第几峰"的疑问,既表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全诗妙在"不遇"的留白:明明听到钟声却不见寺庙,明明知道隐士在山中却找不到具体位置。这种若即若离的描写,反而比直接见到更有韵味,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意境,体会到中国山水诗中特有的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