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法华寺吊李茂春(发表于1935年)

泪洒煤山总未乾,孤臣无计挽回澜。
奔来鲲岛心尤痛,小筑茅亭膝易安。
日诵佛经空色相,时怀君父沥忠肝。
城南古寺停骖问,感慨沧桑改旧观。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35年,借古喻今,通过追忆明朝遗臣李茂春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故国沦亡的悲痛和无奈。全诗情感深沉,充满沧桑感。

首联"泪洒煤山总未乾"用夸张手法说眼泪流到煤山(明朝末代皇帝自缢处)都未干,突出亡国之痛。"孤臣无计挽回澜"写李茂春作为忠臣却无力挽救国家危亡的绝望。

颔联写李茂春逃到台湾(鲲岛)后依然心痛难平,只能搭建简陋茅屋暂居。"膝易安"三字很妙,表面说在茅屋中容易安坐,实则暗含"难以心安"的苦涩。

颈联写他日日诵经却无法真正看破红尘,时刻惦记着故国君主,用"沥忠肝"这个生动的比喻,表现他掏心掏肺的忠诚。

尾联写作者来到城南古寺寻访遗迹,发现时过境迁,当年的景象已完全改变。最后一句"感慨沧桑改旧观"既是对历史变迁的叹息,也暗含对当时局势的忧思。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场景,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诗中"煤山"、"鲲岛"、"茅亭"等意象都很接地气,容易引发共鸣。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画面和细节去体会那份深沉的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