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清明拜先君墓下

锵锵涧水鸣,阴阴宰木春。
晨兴羞清酌,酹我柏下人。
山蹊塞欲断,呼童剪荆榛。
断甃土晕碧,古瓦垣衣青。
席草再俛伏,泫然泪沾巾。
音容一以远,魂梦何由寻。
终天不可报,九原谅斯闻。
愿言领诸孤,年年拜清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扫墓时的场景和心情,语言朴素却情感真挚。

开头用"锵锵涧水鸣"的水声和"阴阴宰木春"的树影,营造出清明时节山间清冷幽静的氛围。诗人清晨带着清酒来祭拜父亲("先君"),酒洒在柏树下,仿佛是在敬献给长眠地下的亲人。

接着描写扫墓的具体场景:山路被杂草阻塞,诗人叫童子剪开荆棘;看到残破的墓砖长满青苔,古老的瓦片上爬满青藤。这些细节既写出了墓地的荒凉,也暗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最动人的是跪在草席上祭拜时,诗人突然泪湿衣襟的细节。"音容一往远"道出了对逝去亲人面容声音的怀念,"魂梦何由寻"则表达了连梦中都难相见的痛苦。最后诗人说这份遗憾永远无法弥补,只能希望九泉之下的父亲能听到自己的心声,并承诺每年清明都会带着孩子们来祭扫。

全诗通过扫墓的具体过程,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对亡父的思念之情。从准备祭品、清理墓地,到触景生情、痛哭流泪,再到最后的自我宽慰,完整呈现了清明祭扫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波动。最可贵的是,诗人把这种人人都会经历的丧亲之痛,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得如此真切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