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同诸公晚步
意登何须高,一览万象足。
大江绕孤县,草木入汇澓。
东山走虬龙,出没献所伏。
晚晴天气正,新月映江渌。
徘徊数过舟,上下有迟速。
是时清霜初,木落粳稻熟。
平田见沟塍,荒野纵牛牧。
天时既已丰,世运或可复。
陋邦亦何为,巨镇今所独。
遥闻郅都鹰,郡邑所侧目。
西乡瞰官涂,亦或理逃屋。
苟安傥可期,未敢责深欲。
大江绕孤县,草木入汇澓。
东山走虬龙,出没献所伏。
晚晴天气正,新月映江渌。
徘徊数过舟,上下有迟速。
是时清霜初,木落粳稻熟。
平田见沟塍,荒野纵牛牧。
天时既已丰,世运或可复。
陋邦亦何为,巨镇今所独。
遥闻郅都鹰,郡邑所侧目。
西乡瞰官涂,亦或理逃屋。
苟安傥可期,未敢责深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江边漫步图景,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传递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道的思考。
1. 开篇立意:登高不必真的爬山 "意登何须高"开篇就打破常规——想看风景不一定要爬高山,眼前平凡的江景已足够丰富。这种"平凡中见真趣"的态度,奠定了全诗接地气的基调。
2. 动态的江景画卷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现江边风光:大江环绕着小县城(孤县),草木倒映在漩涡中。远处的东山像游动的龙脊时隐时现。雨后初晴的傍晚,一弯新月映在碧绿的江水上,船只或快或慢地穿梭——这些描写充满流动感,让静态的风景活了起来。
3. 丰收季节的双重意味 "清霜初降,树叶飘落"的秋景里,稻谷却成熟了。诗人特意描写田间沟渠纵横、荒野放牛的场景,这些农事细节暗示着:虽然个人命运如落叶飘零(可能暗指官场失意),但百姓总算迎来丰收年景。
4. 借景抒怀的深意 "天时既已丰,世运或可复"是诗眼:自然节气有丰歉,人世命运也该有转机吧?这里藏着诗人对时局的期待。后文提到"郅都鹰"(典故指严厉官员)让百姓畏惧,西乡还有人在修缮逃亡者的空屋——这些社会剪影透露着对苛政的隐忧。
5. 平凡中的智慧 结尾"苟安傥可期,未敢责深欲"是种生活哲学:如果能暂且安稳度日,就不敢奢求更多了。这种"知足但不麻木"的态度,既有对现实的妥协,也保持着清醒。
全诗亮点: - 用买菜的视角写风景:不追求名山大川,菜地、耕牛、沟渠都是诗料 - 丰收与落叶的对照:自然规律里藏着人生启示 - 最后的生活态度特别真实:不像陶渊明彻底归隐,也不像杜甫激烈批判,而是普通人在乱世中"且过且看"的生存智慧
这种把日常生活写成诗,又在诗中藏着自己对时代思考的写法,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觉得亲切。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