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宿官塔下院二首 其一

野僧引客看脩竹,拄杖入林惊暝禽。
一道细泉鸣藓磴,恍如閒听颖师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幽深的寺庙场景,充满自然趣味和禅意。

前两句写野僧带着客人游览竹林,僧人拄着拐杖走进林子,惊动了黄昏时分归巢的鸟儿。这里"野僧"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惊暝禽"这个细节让画面突然生动起来,打破了林中的寂静。

后两句写景更精妙:一条细小的山泉流过长满青苔的石阶,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音让诗人联想到唐代著名琴师颖师的琴声。这里把自然声响比作人工琴声,既写出泉水的悦耳,又暗含"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音乐家"这层意思。

全诗妙在:
1. 动静结合:僧人的走动、惊飞的鸟、流动的泉水都是动态,而竹林、石阶又是静态,构成和谐画面
2. 听觉体验:通过"泉鸣"到"琴声"的联想,把普通的游山玩水提升到艺术享受的层次
3. 禅意自然:野僧、竹林、清泉这些意象都透着出尘脱俗的气息,但又不刻意说教,让读者自己体会

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一次普通的寺庙游览写得充满诗意,让人读后仿佛也听到了那清泉叮咚,感受到山林中的宁静与美好。

冯延登

冯延登(1175年—1233年),字子骏,号横溪翁,吉州(今山西吉县)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中进士。贞祐二年(1213年),担任河中府判官、兼任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兴定五年(1221年),进入国史院担任编修官,任太常博士。元光二年(1223年),管理登闻鼓院,兼任翰林修撰。在正大八年(1232年),与元议和时被监押,天兴元年(1232年)被释放,任祭酒,后又任吏、礼二部侍郎。天兴二年(1233年),汴梁被元军围困,冯延登出逃时被元军抓获,投井自杀,卒年五十八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