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隐于山间的清幽小阁,通过质朴自然的语言传递出宁静淡泊的意境。
前两句写景:精巧的屋舍依傍着绵长山岭,放眼望去,整座山都透着明朗的气息。这里用"道山"暗示此处不仅是自然山景,更蕴含着人生哲理。
中间四句用声音和触感营造氛围:山中已不见僧人踪迹,但溪水仍像当年王徽之雪夜访友的剡溪一样潺潺作响。没有雨水时,青竹依然温润;清风吹过,松树更显挺拔。这些描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溪水声反衬环境的幽静,用风竹松表现自然的生机。
最后两句抒发感悟:这样超凡脱俗的地方确实适合久居,让人完全不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诗人通过"上方"(指远离尘世的高处)与"归情"的对比,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妙在将山水写得既有灵性又不刻意,松竹溪水都带着人情味,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山居生活的宁静美好。诗人没有直接说教,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白描,自然流露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人生态度。
释仲皎
释仲皎,字如晦,居剡之明心院。于寺前为倚吟阁,又于剡山白塔结庐而居,自号闲闲庵。所交皆文士,王铚曾有诗相赠。事见《剡录》卷二、八。今录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