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用元韵为劝学之什再和
士惟食志非食力,于陵奚事亲屦织。
静乐一门自师友,篑进不为子贡息。
元仲季方从太丘,海内人士俱愿识。
案上惟作羽籥声(自注:陆龟蒙。),室中定无锄帚色。
申旦督课如园蔬,子夜程书过衡石。
举似翁妪笞其儿,教育英才笑安得。
文献超群王谢家,韦布当磨铁砚墨。
静乐一门自师友,篑进不为子贡息。
元仲季方从太丘,海内人士俱愿识。
案上惟作羽籥声(自注:陆龟蒙。),室中定无锄帚色。
申旦督课如园蔬,子夜程书过衡石。
举似翁妪笞其儿,教育英才笑安得。
文献超群王谢家,韦布当磨铁砚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和教育的重要性,用现代话可以这样理解:
1. 读书人的骨气 开头说真正的读书人靠志向吃饭("食志"),而不是单纯卖力气("食力")。就像古代于陵子宁可编草鞋也不愿做官,强调人要有精神追求。
2. 静乐一家的榜样 诗中"静乐"可能指某个书香门第,他们全家互相学习("自师友"),像孔子学生子贡那样不断进步("篑进")。提到陈元方兄弟跟随父亲陈太丘学习,说明好家风能培养出人才。
3. 刻苦学习的场景 用生动画面描写学习状态:桌上只有乐器(代表高雅兴趣),没有农具(不干粗活);从早到晚督促功课像种菜一样精心,半夜批改作业严格到用秤称量(形容认真)。甚至拿父母打孩子来比喻严格教育。
4. 教育的价值 最后用王谢豪门(古代顶级贵族)和穿布衣的寒门对比,说真正的才华需要磨炼——就像铁砚磨墨,再普通的材料也能成就非凡。
核心思想:这首诗赞美了古代知识分子重视教育、追求精神境界的风骨,通过多个历史典故说明,无论是豪门还是寒门,真正的成才都需要家庭熏陶和严格治学。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