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漫士山水
家本江南云水村,溪山阅历穷晨昏。
巨口细鳞肥可饵,时采黄菊邀琴樽。
泉声挂月树拖影,屐齿穿径苔留痕。
晓来携杖过山腹,欲访桥西隐者门。
露下清秋鱼鸟没,桥头白石溪流奔。
亭閒树密人迹稀,仰观亭外青山浑。
平林一带青欲滴,远岫微茫苍霭吞。
隐君深藏久不出,研朱默究先天源。
梅花一点天心露,富贵浮云安足论。
何人默契丹书妙,移来造化难与言。
李君重之如南金,披图偶尔效蛩吟。
对此令人豁心境,随处溪山皆管领。
巨口细鳞肥可饵,时采黄菊邀琴樽。
泉声挂月树拖影,屐齿穿径苔留痕。
晓来携杖过山腹,欲访桥西隐者门。
露下清秋鱼鸟没,桥头白石溪流奔。
亭閒树密人迹稀,仰观亭外青山浑。
平林一带青欲滴,远岫微茫苍霭吞。
隐君深藏久不出,研朱默究先天源。
梅花一点天心露,富贵浮云安足论。
何人默契丹书妙,移来造化难与言。
李君重之如南金,披图偶尔效蛩吟。
对此令人豁心境,随处溪山皆管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江南山水间的文人生活,充满自然意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理想家园的描绘 开篇用"云水村"勾勒出一个水墨画般的江南村落,这里有溪山环绕的生活场景:肥美的鱼儿可钓、采菊饮酒的雅趣、泉水映月的美景。诗人通过"屐齿苔痕"这样的小细节,让读者感受到隐士漫步山径的真实感。
2. 寻访隐者的山水行 中间部分像一组移动的镜头:清晨拄杖访友,看见露水中的鱼鸟、溪流冲刷的白石;走过人迹罕至的密林,仰望浑厚的青山;近处树林青翠欲滴,远处山峦笼罩薄雾。这些画面动静结合,由近及远,构成层次丰富的山水长卷。
3. 隐居生活的精神内核 最后点明主旨:真正的隐士不慕富贵("富贵浮云"),而是专注研究宇宙真理("先天源")。诗中"梅花一点天心露"的意象,暗示隐者像梅花一样在寂静中领悟天地奥妙。结尾说欣赏这样的山水画能开阔心境,相当于拥有了整个溪山美景。
全诗妙在将具体的山水景物与抽象的人生哲理自然融合,既有"桥头白石溪流奔"这样生动的画面,又有"研朱默究先天源"这样的思想深度,展现了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明心见性"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