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歌

南州织锦天下奇,家家女儿上锦机。
蓬莱额黄染万斛,渭川茜红种千畦。
凤刀冷淬并江水,龙梭细琢炎洲犀。
春波雨深净如练,挼红濯黛随时变。
高鬟半𩭏玉腕明,心逐轮丝千万转。
晴漪翠浪舞白鲸,细柳高花穿紫燕。
青楼临道起鞦韆,胡蝶鸳鸯逐少年。
月中三郎坐听曲,海上汉武来求仙。
穷年玩岁容发改,研精极巧造化怜。
陌头杨花春鸟语,东家西家教歌舞。
燕姬金捍拥四弦,百万缠头弃如土。
人生得意各有命,岂无红颜甘自苦。
君不见郭门十里桑柘村,蚕妇朝朝踏风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南方织锦业的繁荣景象,以及织锦女工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织锦业的繁荣 开头几句写南方织锦技艺的精妙,家家户户的女子都在织锦机上忙碌。她们使用的染料非常珍贵(蓬莱的黄颜料、渭川的红茜草),工具也很讲究(锋利的凤刀、精致的龙梭)。织出的锦缎像春天的江水一样纯净,颜色随着季节变化,展现出高超的技艺。

2. 织女的生活与心境 诗中描写织女们梳着高髻,手腕白皙,心思随着织机的转动而起伏。她们织出的图案栩栩如生:白鲸在碧波中游动,紫燕穿过柳枝和花朵。这些细节既展现了织锦的精美,也暗示织女们虽然手艺高超,但生活被束缚在织机前,内心或许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3. 繁华背后的对比 诗中提到富贵人家的奢侈生活:少年们在青楼荡秋千、追逐蝴蝶鸳鸯,权贵们听曲求仙,挥金如土。而织女们却常年劳累,青春消逝,只能听着春鸟的啼叫,看别人歌舞享乐。这种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繁华的织锦行业背后,是普通女工的艰辛。

4. 蚕妇的悲苦 最后几句笔锋一转,写城郊桑柘村的养蚕妇女。她们每天顶风冒雨采桑喂蚕,生活比织女更苦。诗人通过"蚕妇"的形象,将视角从织锦的华丽拉回底层劳动者的现实,暗示整个丝绸行业的辉煌都建立在她们的劳苦之上。

诗歌的精髓: 这首诗用绚丽的语言描绘织锦之美,但核心是展现劳动者的付出与命运的无奈。诗人通过"织锦"这一载体,既赞美了传统工艺的精妙,又揭露了社会贫富差距和女性劳动者的悲苦。最后以蚕妇的形象收尾,让读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思考繁华背后的代价。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