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千里月,欹枕一声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个字,却像一幅动态的月夜小景,把人在夏夜登高时的微妙感受写得鲜活生动。

前一句"登楼千里月"像广角镜头:登上高楼,月光突然铺满整个视野,仿佛能照亮千里之外。这里用夸张的"千里"不是真的测量距离,而是表现月光突然倾泻而下的震撼感,让人瞬间心胸开阔。

后一句"欹枕一声蝉"立刻切换成特写:当人斜靠在枕头上,忽然听见一声蝉鸣。"欹枕"这个动作特别生活化,把看月人从站立到放松的姿态变化自然带出。而那"一声蝉"更是妙笔——不是此起彼伏的蝉噪,而是万籁俱寂中突然的一声,反而让夜晚显得更安静。

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 1. 动静结合:浩渺的月光是静的,蝉鸣是动的,画面立刻活起来 2. 大小对比:千里的宏大与一声蝉鸣的细微形成反差 3. 感官交错:月光是视觉,蝉鸣是听觉,短短两句就调动了两种感官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两个镜头,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他登楼时先被月光震撼,后又被蝉鸣触动的心境变化。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比直接说"我很孤独""我很感慨"要高级得多,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释赞宁

释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台山(《小畜集》卷二○通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吴越中,置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入宋,改赐通慧大师。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咸淳临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释氏疑年录》卷六)。一说咸平二年卒(《释氏稽古略》卷四)。《西湖高僧事略》等有传。今录诗八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