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毗陵孙二
适与饥寒会,重怀旅寓年。
通家无仲子,举世有谁贤。
褊性多违俗,权门岂慕膻。
芳兰惭下体,玉树每齐肩。
衣冷分缯絮,囊空乞酒钱。
雪深烧烛夜,春远踏花天。
人事零如雨,欢期断若烟。
黄尘三岁别,白日几回眠。
朱颊今何似,华颠渐可怜。
终能忘一饭,语报愧茫然。
通家无仲子,举世有谁贤。
褊性多违俗,权门岂慕膻。
芳兰惭下体,玉树每齐肩。
衣冷分缯絮,囊空乞酒钱。
雪深烧烛夜,春远踏花天。
人事零如雨,欢期断若烟。
黄尘三岁别,白日几回眠。
朱颊今何似,华颠渐可怜。
终能忘一饭,语报愧茫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孙二的一封深情"信",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年人的生存困境和真挚友情。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生活困境(前10句):开篇就直白地说自己又冷又饿,像所有漂泊在外的人一样艰难。提到自己性格耿直不合群,也不愿巴结权贵,就像芳兰玉树这类高洁植物,但现实是衣服单薄、口袋空空,连酒钱都要借。用"雪夜烧烛""春远踏花"这样美好的画面反衬生活的苦涩。
2. 人生感慨(中间4句):感叹人生像零落的雨滴,欢乐时光如消散的烟尘。三年分别后,头发都白了,白天也常常失眠。用"黄尘""白日"这样具象的词语表达时光流逝的无奈。
3. 友情告白(最后2句):最动人的是结尾,说自己永远记得朋友的一饭之恩,但惭愧无法回报。这种"受人之恩却无力报答"的矛盾心理,展现了知识分子特有的自尊与愧疚交织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分缯絮""乞酒钱"等生活细节让漂泊之苦变得具体可感 - "芳兰""玉树"的比喻既显品格又暗含无奈 - 最后"忘一饭"的典故用得自然,把读书人的骨气和感恩之心融为一体 - 通篇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友聊天般真挚动人
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友谊不在于物质往来,而是困境中依然互相理解、彼此珍重的那份心意。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古典诗词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