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辞别朝廷、回归山林的情景,展现了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
前四句写大师的品格与经历:他因清净修为闻名,手持锡杖、带着水瓶离开青山(翠微)。皇帝(冕旒代指)曾亲自召见他,给予厚恩,但他志趣高洁如云中野鹤,最终选择归隐。这里用"云鹤"比喻大师不慕荣利的品格,与"冕旒"的富贵象征形成鲜明对比。
后四句写送别场景与感慨:诗人想象大师回到民间后,会在莲社(文人雅集)与众人谈佛论道,手持酒杯看潮起潮落。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若不是因为身在朝堂未尽职责,真想跟着大师一起去打扫山居(岩扉)的门扉。这里"扫岩扉"是归隐生活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对比(朝廷与山林)、比喻(云鹤)和想象(莲社、潮风),既赞美了大师的品格,也流露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羡慕,语言清新自然,意境超脱。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在客套话("不是清时未陈力")之后突然流露真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身在官场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
陈尧叟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又与父亲同日获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任同平章事、枢密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因病改授右仆射、知河阳军。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去世,年五十七。真宗废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忠”。著有《监牧议》、《请盟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