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易田郑公钓台卷

富登渡口悬崖石,岌嶪凌波势百尺。
师山垂钓非钓名,壁立清风缅遗迹。
忠宣旧镇皖公山,大书突兀留孱颜。
至今精气两不泯,仰止斋边时往还。
剜苔谁识阐幽意,铁索金绳露奇字。
作记还聊翰墨缘,哦诗重话沧桑事。
斜日林峦远霭生,眼中渔弟与樵兄。
当时万事归变灭,但此雪茧留虚名。
残篇剩墨嗟零落,石田篁墩老岩壑。
湖岸菰芦风雨斜,草堂竹树云烟络。
横幅摩挲兴不孤,新图旧刻好重摹。
人间俯仰成今古,此画此诗何可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卷,核心是借"郑公钓台"这一古迹,抒发对先贤风骨的敬仰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开篇用"悬崖百尺"的险峻画面,引出师山(郑公)在此垂钓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追求如峭壁般挺立的高洁品格。"忠宣旧镇"四句说虽然先人已逝,但他的精神气节(精气)与题刻文字(大书)依然长存,后人常来瞻仰。

中间部分像考古纪录片:有人刮开苔藓发现铁画银钩的题字,诗人通过作诗写记与古人产生跨越时空的交流。夕阳下的渔夫樵夫与当年景象重叠,暗示万事都会消亡,唯有精神能通过文字(雪茧指纸张)流传。

结尾处笔墨转到现实:古人的残篇墨宝逐渐散落,但湖岸草堂的风景依旧。诗人反复摩挲画卷,决定重新临摹,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俯仰今古),这种承载着气节与记忆的诗画都值得留存。

全诗妙在将石头、题刻、风景这些"死物"写得充满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古迹不是冷冰冰的石头,而是延续至今的精神对话。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古人的书法或遗址,依然能触摸到他们的风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