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山间雨后的小景,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趣味。
前两句写暮春景象:梧桐花已经落尽,春天即将结束;墙外新生的竹笋刚刚冒出嫩芽,笋壳(箨)正在脱落。这里通过"桐花落尽"和"新竹抽芽"两个细节,既点明了时节,又形成了新老交替的生动对比。
后两句转为动态描写:雨后山路泥泞难行,诗人走走停停;最后在小溪桥边驻足,静静聆听斑鸠在雨中的啼鸣。"黄泥滑"这个细节真实有趣,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听雨鸠"这个结尾尤其精妙,不仅让画面有了声音,更通过这个安静聆听的动作,传递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就像随手拍下的生活小视频:有飘落的桐花、新生的竹笋、泥泞的山路、溪边的小桥,还有雨中斑鸠的啼叫。诗人没有刻意抒发感情,但通过对这些寻常景物的细腻观察,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