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铜鸭炉歌

君不见,铜雀台,漳河水上高崔嵬。
台倾铜雀亦飞云,绕树乌鹊声何哀。
又不见,铜鸭炉,漳河水底埋泥污。
河清铜鸭忽飞出,含风迷迭芳纷敷。
琐琐升沈何足感,凭吊兴亡一俯仰。
横槊诗悲铁已销,临江酒冷波犹荡。
停车河畔草青青,渔梁打网鸳鸯惊。
孤鹜齐飞霞外见,夫渠摹写水中明。
魏王小印镌炉腹,浪战沙磨斑未駮。
玉凫几辈入西陵,铜雀何年起东阁。
绣褥横陈六尺床,睡依冰井夜生凉。
双掩翠衿衔笃耨,偶拖红袖惹都梁。
对酒当歌凫胫短,铜盘露冷华林苑。
一朝炉柄付他人,金凤银鹅各分散。
剩有龙涎换夕熏,邺宫余烬此中存。
伤心戏鸭人何处,回首分香火不温。
瓦砚隆隆磨未了,薰笼扶出金衣鸟。
奸雄遗臭物自芳,器惟求旧炉堪宝。
搜罗彝鼎共铺陈,爱古钟情迈等伦。
多少铜驼埋没尽,洛阳门外更何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漳河边的铜鸭炉,串起了历史兴衰和个人感慨,像一部浓缩的史诗电影。

1. 开篇就是大场面 诗人用"君不见"的经典句式,带我们看两个历史符号: - 曹操的铜雀台(曾经辉煌,如今倒塌,只剩乌鸦哀鸣) - 铜鸭炉(沉在河底多年,某天突然重现人间,还带着香气) 这种对比立刻营造出"沧海桑田"的震撼感——再辉煌的东西也敌不过时间。

2. 历史镜头闪回 中间部分像蒙太奇剪辑: - 横槊赋诗的曹操(英雄豪情已随铁器锈蚀) - 临江饮酒的场景(酒冷了,江水还在流) - 河畔偶遇渔夫惊起鸳鸯(平凡生活仍在继续) 这些画面传递出:英雄故事终会落幕,但自然和生活永远向前。

3. 小物件见证大历史 铜鸭炉成了"历史目击者": - 炉腹刻着魏王印章(证明它来自曹操时代) - 曾放在华林苑的铜盘旁(见证过宫廷奢华) - 如今流落民间,被当作古董珍藏 就像现代人收藏二战勋章,老物件总带着故事的温度。

4. 辛辣的讽刺 最后四句最妙: - 曹操被骂"奸雄",可他留下的炉子反而成了宝贝 - 洛阳的铜驼(象征晋朝灭亡)早被遗忘,但这炉子还有人珍惜 诗人悄悄吐槽:历史评价会变,但人们对精美器物的喜爱永远不变。

全诗精髓: 用一只铜鸭炉当"时间胶囊",让我们看到: - 英雄霸业终成黄土 - 但艺术品的生命比王朝更长 - 后人评判历史时,常常"讨厌人但喜欢他的东西" 就像今天我们参观故宫,既感叹封建王朝的腐朽,又为精美文物惊叹——这种复杂感受,诗人300年前就写透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