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雨
春末夏之首,恒雨连数旬。
吾土异高低,高者下种匀。
沟车挂梁壁,妇子纺以纫。
但俟水势减,耘耔及良辰。
低者沦江湖,波涛浩无垠。
鸡犬悉上屋,举家寄河唇。
相去数十里,彼此殊越秦。
苦乐宜均被,譬如人一身。
半体虽独活,偏枯为不仁。
所以君子心,溥遍无涯邻。
忧喜不以己,四海熙阳春(物我同体,已见此诗。)。
吾土异高低,高者下种匀。
沟车挂梁壁,妇子纺以纫。
但俟水势减,耘耔及良辰。
低者沦江湖,波涛浩无垠。
鸡犬悉上屋,举家寄河唇。
相去数十里,彼此殊越秦。
苦乐宜均被,譬如人一身。
半体虽独活,偏枯为不仁。
所以君子心,溥遍无涯邻。
忧喜不以己,四海熙阳春(物我同体,已见此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连续降雨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自然景象与社会反差(前12句) 诗人首先描写持续降雨导致的两极分化:高地农民还能正常播种,妇女在家纺织,等待雨停后耕作;而低洼地区已沦为汪洋,百姓被迫爬上屋顶避难,鸡犬都逃到高处。仅隔数十里,生活境遇却像两个世界("越秦"比喻差异之大)。
2. 哲理思考(中间6句) 诗人提出"苦乐应当均摊"的核心理念,用人体作比喻:半边身子健康而另一半瘫痪,这种状态是不人道的。这里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社会共同体意识。
3. 理想境界(最后4句) 提出"君子"应有的胸怀:关怀不分亲疏远近,忧乐不局限于个人,而要心系天下百姓。最后"四海熙阳春"勾勒出天下同享温暖的美好愿景,呼应开篇的雨季描写,形成强烈对比。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真实记录灾情,如"鸡犬上屋"的细节生动展现灾民窘境 - 巧用比喻(偏枯之身)将抽象道理具象化 - 对比结构强化了社会不公的冲击力 - 由实到虚,从具体灾情升华到普世关怀
核心思想: 诗人超越了对自然灾害的简单描述,揭示了更深层的社会公平问题,呼吁统治者应当像对待自己身体般均衡地关怀所有百姓,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本思想。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