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看搊筝

调筝夜坐灯光里,却挂罗帷露纤指。朱弦一一声不同,
玉柱连连影相似。不知何处学新声,曲曲弹来未睹名。
应是石家金谷里,流传未满洛阳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弹奏古筝的动人场景,充满了音乐美和画面感。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夜晚的房间里,灯光柔和,一位女子放下纱帐,露出纤细的手指拨动琴弦。琴弦每根发出的声音都不同,但琴柱的影子却整齐地连成一片。这里用"朱弦"(红色琴弦)和"玉柱"(白色琴柱)形成色彩对比,用"一声不同"和"影相似"形成动静对比。

后四句转向对琴曲的猜想:诗人听着陌生的曲调,猜测这可能是西晋富豪石崇金谷园里流传出来的新曲,还没在洛阳城普及。这里用历史典故(石崇是古代著名音乐爱好者)来衬托琴曲的高雅珍贵,也暗示弹琴者技艺不凡。

全诗妙在: 1. 把听觉(琴声)和视觉(灯光、手指、琴影)完美融合 2. 用"未睹名""应是"等词语制造悬念感 3. 通过猜测曲目来源,侧面赞美音乐的魅力 4. 最后两句像侦探解谜,给寻常的弹琴场景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就像今天听到一首惊艳的网红歌曲,忍不住猜测它是不是某位音乐大师的新作,这种古今相通的艺术体验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王諲

王諲,登开元进士第,官右补阙。诗六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