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道中三首 其三

节物兼暄暑,川原半雨晴。
雉场时一雊,蛙亩忽齐鸣。
斗粟违高枕,囊衣度古城。
读书成底事,投老失春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的对比,表达了读书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自嘲。

前四句写景:诗人走在路上,感受到天气忽冷忽热("节物兼暄暑"),田野里时晴时雨("川原半雨晴")。突然听见野鸡在猎场鸣叫("雉场时一雊"),紧接着整片稻田里的青蛙都跟着叫起来("蛙亩忽齐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描写,生动展现了夏日乡村特有的热闹与生机。

后四句抒情:诗人说自己为了一点微薄的俸禄("斗粟")不得不离开舒适的床铺("违高枕"),背着简单的行李("囊衣")穿过古老的城池。最后发出感慨:读了一辈子书到底成就了什么("读书成底事")?如今年纪大了("投老"),反而错过了最本真的农耕生活("失春耕")。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欢腾的自然界(野鸡叫、青蛙鸣)反衬读书人的落魄,用"斗粟"(极少的粮食)与"春耕"(丰饶的象征)形成强烈对比。诗人看似在抱怨仕途艰辛,实则揭示了更深层的困惑——传统文人"读书做官"的人生追求,最终可能让人失去与土地、与自然最质朴的联系。这种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在今天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