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风洞嵿望雪山兼闻魏南台使君开府诸蕃服属边烽始静感怀书此预简南台
雪山雪自开天积,风洞风如捲地回。
绝徼尽看无草木,峣关且喜绝烽埃。
应同列子泠然至,不似王猷倏尔回。
共道诸蕃前负弩,年来朝汉有高台。
绝徼尽看无草木,峣关且喜绝烽埃。
应同列子泠然至,不似王猷倏尔回。
共道诸蕃前负弩,年来朝汉有高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风洞嵿远眺雪山时的所见所感,同时表达了对边疆和平的欣慰之情。
前四句写景:雪山上的积雪仿佛从开天辟地时就堆积在那里,风洞的风像要把大地卷起来一样猛烈。极远的边疆看不到一点草木,但令人高兴的是险要的关隘已经不再有战火烽烟。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开天积""捲地回")突出雪山和狂风的壮阔,同时通过"绝烽埃"的细节,暗示边疆恢复了和平。
中间两句用典故抒情:作者说自己像列子(传说中能御风而行的仙人)一样乘风而来,不像王徽之(突然兴起访友,到门前却返回)那样随意离去。这里既表现行程的潇洒,也暗含对边疆事务的认真态度。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大家都说边疆部族如今归顺朝廷("负弩"是迎接贵宾的礼仪),近年来他们修建高台朝拜汉室。这里通过"共道""年来"等词,流露出对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的喜悦。
全诗将雄奇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结合,既有"雪山""风洞"的磅礴画面,又有"绝烽埃""朝汉台"的历史厚重感,在壮阔中见温情,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国家强盛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