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禅意画面,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诗中提到的“风幡”和“心”是佛教中常见的概念,常用来比喻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波动。诗人说“不是风幡不是心”,意思是外界的风幡和内心的波动都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自己无谓地执着和追求,就像“衲僧徒自强锥针”——僧人们徒劳地用针去刺自己,其实是在自我折磨。
接下来的两句“岩房雨过昏烟静,卧听凉风生竹林”则描绘了一个雨后的宁静场景。在岩房中,雨过天晴,烟雾散去,一切变得安静。诗人躺在这里,静静地听着竹林间凉风的声音。这种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仿佛一切烦恼都被抛在脑后。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越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不是来自外界的改变,而是来自内心的放下和超脱。这种思想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释慧晖
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年二十扣真歇禅师于长芦。返里谒宏智禅师。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七年,退归雪窦寺。十年卒,年八十七。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