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慈山
水行境谓尽,陆出路旋通。
乃即苍松径,步入青莲宫。
连嶂既崷崒,密林亦葱茏。
地涉清净界,身游紫翠重。
临流玩广沼,企石眺奇峰。
寒镜湛秋夕,碧玉划晴空。
兰若与年峻,象筵缘教崇。
谒祠慨乡相,寻僧叩禅宗。
契理已无像,观念岂有穷。
愿绝区中缘,永依尘外踪。
嗒然遗身世,年齐天地终。
乃即苍松径,步入青莲宫。
连嶂既崷崒,密林亦葱茏。
地涉清净界,身游紫翠重。
临流玩广沼,企石眺奇峰。
寒镜湛秋夕,碧玉划晴空。
兰若与年峻,象筵缘教崇。
谒祠慨乡相,寻僧叩禅宗。
契理已无像,观念岂有穷。
愿绝区中缘,永依尘外踪。
嗒然遗身世,年齐天地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大慈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美景与禅意哲思的融合。
开篇写旅途体验:水路走到尽头就转陆路,穿过苍松掩映的小径来到青莲宫(寺庙)。这里用"水尽路通"暗示修行之路的转折,松径和莲宫都带有佛教清净的象征。
接着用立体画卷展现山景:连绵陡峭的山峰与茂密森林构成青紫交叠的色彩世界。"清净界""紫翠重"既写实景,又暗指佛门圣地。诗人时而俯看广阔湖面,时而踮脚远眺奇峰,像导游带我们切换观赏视角。
两个绝妙比喻点亮画面:秋夜湖水如寒镜映照天地,晴空像被碧玉划开般清澈。这些意象干净得不染尘埃,正好呼应"清净界"的意境。
后段转入禅思:古老的寺庙(兰若)和庄严佛堂(象筵)让诗人想起家乡祠堂,寻访僧人探讨禅理。他领悟到真理无法用具体形象表达(无像),思想境界也没有边界(无穷),于是产生远离尘世、融入自然的愿望。
结尾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感觉自己与天地同寿,身心完全融入山水。这种"嗒然遗世"的体验,把整趟旅程升华成精神超脱的禅悟过程。
全诗像部山水纪录片,既有"航拍"式的壮阔山景,又有"特写"般的细腻观察,最后导向内心顿悟。诗人用眼睛吃冰淇淋(碧玉晴空),用心灵泡温泉(无像无穷),给我们示范了如何把旅游变成精神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