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之宣城郡诗

下帷阙章句,高谈愧名理。
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
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
心迹苦未并,忧欢将十祀。
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
振鹭徒追飞,群龙难隶齿。
烹鲜止贪兢,共治属廉耻。
伊余昧损益,何用只千里。
解剑北宫朝,息驾南川涘。
宁希广平咏,聊慕华阴市。
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里。
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谢朓的作品,表达了他从官场抽身、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官场生活的反思 诗中开头用"下帷"(放下书本)、"高谈"(空谈道理)等词,坦白自己虽身居官职却难以真正践行理想。他形容自己像混在鹭群中的普通鸟(振鹭徒追飞),无法与真正的贤才(群龙)比肩,这种自嘲反映了官场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2. 选择归隐的决断 "解剑北宫朝"(卸下官印)、"息驾南川涘"(停船在水边)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他离开朝廷的决心。提到"广平咏"(建功立业的诗歌)和"华阴市"(隐士生活)的对比,明确表示更向往朴素的山林生活。

3. 自然生活的向往 最后六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果断放弃都城繁华(宛洛、金门),接着是撑船离岸的动态画面(招招漾轻楫),最终定格在走向山脚的背影(行行趋岩趾)。最妙的是结尾——虽然还没到达真正的江海,但心灵的山林之旅已经启程,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反而更显真实。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清醒的放弃":不做痛苦的官僚,也不当完美的隐士,而是承认局限后,依然选择遵循内心。这种带着缺憾却真诚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