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诗

云根突怒出形状,卓向蛟宫判奔浪。
星光下照神灵依,千古中州一枝壮。
火敦脑儿万窍穿,深滋地轴高连天。
东经昆崙导积石,始入中国雄诸川。
冯夷奋手驱浊涛,阳侯叱咤从鲸鳌。
桴丁惴惴舟人恐,渚草萧萧野猿号。
群山交峙东波走,怒湍激石晴雷吼。
汎滥尚想尧忧先,平成真赖禹功久。
崖云笼水水和云,人家远在云水村。
太平车马动千里,狂澜岁月闲三门。
初疑织女坠支机,莫或张骞乘槎归。
不然是龙劈山破,头角微露拖虹霓。
关中自昔称天府,河山到此知险阻。
当时漕舸苦难推,此日挽路犹堪睹。
方今天子都北辰,长河遥抱阴阳真。
却怜九里润无所,恶沫崩翻少行人。
机头古庙染溅土,渔郎枵腹劳网罟。
惟有飞鸢技最长,霞天上下乘气翥。
我来问俗偶取游,纵观水石添烦忧。
无因为斫鬼门碎,坐令危濑成安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三门峡砥柱山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历史联想,展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蕴。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砥柱山的雄姿(开头到"始入中国雄诸川")
用"云根突怒"形容山石从云雾中猛然突出的气势,像判官一样将汹涌的黄河水一分为二。把砥柱山比作"中州一枝壮",突出其作为中原大地精神象征的地位。通过描写黄河源头"火敦脑儿"(星宿海)到流经昆仑、积石山的过程,展现黄河孕育中华文明的宏大背景。

2. 黄河的狂暴与治水功绩("冯夷奋手"到"平成真赖禹功久")
用河神冯夷、阳侯等神话形象,表现黄河波涛的凶猛。通过船夫恐惧、猿猴哀鸣的细节,反衬水势险恶。转而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将自然狂暴与人类智慧形成对比。

3. 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崖云笼水"到"此日挽路犹堪睹")
描绘云雾缭绕的水边村落,展现人适应自然的生活智慧。用"太平车马"与"狂澜岁月"的对比,表现人类在险境中开辟通途的顽强。引入织女、张骞的传说,为景色增添神话色彩。

4. 现实感慨("关中自昔称天府"到结尾)
从历史回到现实,感叹虽然关中号称天府之国,但黄河险阻依旧。通过古庙、渔夫、飞鸢等意象,表现当地人民与黄河共生的生活状态。最后诗人表达忧思,希望能消除险滩,化危为安。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自然力量人格化(如"云根突怒"),并通过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的层层叠加,使砥柱山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中狂暴的黄河与平静的村落、远古的治水与现代的漕运形成多维度对比,展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永恒主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