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祇自夜来风气又作肿连颐颔热发心脾无以豁其烦襟徒自乐于酣咏旋书在纸不觉成篇又获五章皆依前韵达诚而已何足为诗而惜经苦心忍作弃物入门遽绝既缘知己之获伸束手终降尚以疲兵而再战三思无取一笑有馀昔汉室大将军有
夏口曾游意豁如,看山寻水二年馀。
头陀碑字残须补,崔颢诗牌暗又书。
鹦鹉洲中芳草遍,鹭鸾亭畔野烟疏。
可怜陶侃当时柳,犹有孙枝绕旧居。
头陀碑字残须补,崔颢诗牌暗又书。
鹦鹉洲中芳草遍,鹭鸾亭畔野烟疏。
可怜陶侃当时柳,犹有孙枝绕旧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经历身体不适和内心烦闷时,通过写诗来抒发情感、寻找心灵慰藉的心路历程。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自己因风寒而面部肿痛,心绪烦乱,但通过写诗,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虽然这些诗篇不一定算得上是佳作,但它们承载了作者的苦心,他不愿轻易丢弃,就像一位疲惫的士兵依然坚持战斗一样。
接下来,作者回忆起自己曾经游历夏口的经历,那时的心境开阔,看山寻水,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他提到一些历史遗迹,比如头陀碑的字迹需要修补,崔颢的诗牌已经模糊不清,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鹦鹉洲上的芳草茂盛,鹭鸾亭旁的野烟稀疏,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略带荒凉的景象。
最后,作者提到陶侃当年种下的柳树,至今仍有新枝绕着旧居生长。这不仅是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也暗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往事的怀念。柳树的新枝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尽管时光变迁,但一些美好的事物依然留存。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在面对身体不适和内心烦闷时,如何通过回忆和创作来寻找心灵的慰藉。诗中的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相互交织,既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也传递了对生命坚韧不拔的思考。
李至
(947—1001)宋真定人,字言几。七岁而孤,为内臣李知审养子。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历通判鄂州,擢著作郎、直史馆,累迁右补阙、知制诰。八年,拜参知政事。雍熙初,谏太宗亲征范阳,以目疾求解机政。命兼秘书监,总秘阁藏书。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总领校雠、刊刻七经疏。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主张弃灵州,安抚西夏。后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徙知河南府。与李昉以诗相酬,有《二李唱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