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
卧江海之澒洞,吊鼓角之凄悲。
迹泥蟠而愈深,时电往而莫追。
怀西南之归路,梦良是而觉非。
悟此生之何常,犹寒暑之异衣。
岂袭裘而念葛,盖得觕而丧微。
我归甚易,匪驰匪奔。
俯仰还家,下车阖门。
藩垣虽缺,堂室故存。
挹吾天醴,注之洼尊。
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
混客主而为一,俾妇姑之相安。
知盗窃之何有,乃掊门而折关。
廓圜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
治废井以晨汲,滃百泉之夜还。
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鲵桓。
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
我先人之敝庐,复舍此而焉求?
均海南与汉北,挈往来而无忧。
畸人告予以一言,非八卦与九畴。
方饥须粮,已济无舟。
忽人牛之皆丧,但乔木与高丘。
警六用之无成,自一根之返流。
望故家而求息,曷中道之三休。
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
我初无行亦无留。驾言随子听所之,
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谓汤稼之终枯,
遂不溉而不耔。师渊明之雅放,
和百篇之新诗。赋归来之清引,
我其後身盖无疑。

现代解析

这首《和陶归去来兮辞》是苏轼模仿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风格写的,但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现实困境与精神返乡
开头就点出矛盾:明明被贬南方("吾方南迁"),身体无法回乡,但精神上却在寻找归宿。他用"卧江海""吊鼓角"这些画面,表现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的处境,但笔锋一转,说真正的回家其实很简单——只要关上门("下车阖门"),心灵就能找到栖息地。这种"精神返乡"的写法很有苏轼特色。

2. 超脱的生活哲学
中间部分像在描绘一个理想家园:喝露水、吃朝霞(象征高洁生活),把破房子当宫殿("藩垣虽缺,堂室故存")。最精彩的是"混客主而为一"这句,说主客界限、家庭矛盾都能化解,连小偷都不会来(实际是说内心不再被外物困扰)。这种把苦难生活诗意化的能力,正是苏轼的乐观智慧。

3. 人生终局的思考
最后部分流露出更深层的领悟:他说人生像寒暑交替("犹寒暑之异衣"),不必执着某一刻;用"已济无舟"比喻渡过难关后,连工具都不重要了。结尾提到陶渊明,表面是致敬,实则表达自己同样看透——庄稼终会枯萎("汤稼之终枯"),不如像陶渊明那样写诗寄情,活出洒脱。

全诗最动人的是苏轼在逆境中展现的"心灵自由术":身体被放逐,反而获得精神解放;物质匮乏,却用想象力构建富足。这种把苦难熬成美酒的能力,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力量——人生困顿时,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改变环境,而是培养一种"随时回家"的心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