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冬至时节的孤独与忧愁,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伤。
开头两句写冬至时节的景象:仲冬时节雾气弥漫,雪后的原野上道路依稀可辨。这里用"氤氲"形容雾气朦胧的样子,营造出一种寒冷而迷蒙的氛围。
中间四句直抒胸臆:佳节时分更加思念亲人,心情格外惆怅;乡野之人带着酒来拜访,显得情意深厚。诗人说自己心如死灰,感受不到季节回暖的迹象;看着自己斑白的鬓发,更添对北方寒云的忧愁。这里"灰心"和"霜鬓"都是对自己年老体衰的写照。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处境:抱病在身,满怀忧愁,内心郁结难解;听到雍门(可能指城门)传来的悲苦吟唱,更觉难以忍受。结尾的"不堪闻"三字,将全诗的愁绪推向高潮。
整首诗通过冬至时节的景物描写,结合诗人年老多病的处境,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诗中"佳节思亲"、"霜鬓愁云"等句,都是能引起现代人共鸣的经典表达。
朱应登
(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