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山石榴花

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
露销妆脸泪新干。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簇盛开的山石榴花,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展现了它的美丽与亲和力。

前两句写花的外形:成千上万朵红花压弯了枝条("压阑干"),像被剪碎的红绸缎("红绡")揉成了花团。这里用"碎红绡"形容花瓣的纤薄柔软,"作团"则突出花朵的繁密。

中间四句把花比作舞动的美人:微风中摇曳的花枝像舞女的细腰("舞腰"),花香持久不散;晨露蒸发后,湿润的花朵像美人刚擦干泪痕的脸("妆脸")。接着用带刺的蔷薇和长在泥里的荷花作对比,说这两种花都不方便亲近把玩。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山石榴花胜在生长在屋檐下("檐户下"),任凭人们采摘观赏。这里突出了山石榴花平易近人的特质,不像蔷薇会扎手,也不像荷花远在水中央。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贵族化的"红绡"、娇贵的"蔷薇"、高洁的"菡萏"来反衬山石榴花的朴实亲切。诗人表面写花,实则暗含对平凡之美的赞赏——最动人的美,往往是最触手可及的美。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