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郑广文和韵

鳣堂心醉经,精神应满腹。
温饱非所志,饮食不以目。
说诗称解颐,善问待攻木。
颇愁百斛量,孔庭惟立独。
俎豆答卫问,筐瓷欠邹漉。
曾子非养口,漆园且尊足。
时於清夜分,酌以翠勺绿。
聊浇磊磈胸,不废吾伊读。
每篇亦作句,如对纪书竹。
相逢盖初倾,一别桑重沃。
融尊惭坐满,鲁馈疏拜仆。
卫生不自宝,抑首亲患玉。
囊无谀墓金,米乏佳传斛。
厨烟爨人凊,蔬课园夫督。
粟瓶收秫田,黍酿用阴麴。
解同杜陵襟,期醉昌黎菊。
赤手当缚菟,白眼谩嗔俗。
庄虚左氏宴,觞肯西子属。
酒债负寻常,会期遭百六。
要须中圣贤,庶以展伯叔。
醉入无功乡,醒岂屈原族。
岸帻一笑粲,共赋醽酒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醉心学问的文人形象,用生活化的比喻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学问与清贫(前16句) 诗人用"鳣堂"(学堂)开篇,描写自己沉醉经典的状态——精神充实却物质匮乏。"温饱非所志"直接表明态度:吃饭只为果腹,不在意美味。用"解颐"(会心一笑)形容读诗的快乐,用木匠处理木材比喻钻研学问的过程。提到孔子庭院只剩自己一人,暗示坚守学问的孤独。

2. 简朴生活(中间12句) 具体描写清贫生活:厨房只有简单炊具,自己种菜酿酒。用杜甫、韩愈两位爱酒文豪自比,说宁可像他们一样醉倒,也不学屈原清醒忧愤。"白眼嗔俗"的典故(阮籍青白眼)表达对世俗的不屑。

3. 以酒会友(最后12句) 描写与友人相聚畅饮的场景。用"醽醁"(美酒)象征文人雅集,说欠酒债也要聚会,醉后放声大笑的洒脱。最后"岸帻"(推起头巾)的细节,活画出文人酒后不拘小节的真性情。

全诗核心是通过对比物质清贫与精神富足,展现传统文人"安贫乐道"的价值观。诗人用酿酒、种菜等生活细节,把抽象的精神追求变得可感可知。末尾的饮酒场景尤其生动,让人看到学问之外的真性情。这种将高雅志趣与日常生活结合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