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放弃仕途、隐居山林的闲适生活,展现了作者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开头两句说"当官也换不来山里的野菜",表达了宁可舍弃官职也要隐居的决心。他在山间建屋种花,悠闲地度过四季,说明已完全融入自然生活。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隐居之乐:果树熟了任由鸟儿啄食,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酿了好酒就盼着朋友来做客;有歌女低吟浅唱,友人高声诵诗,展现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景。这些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隐居生活的惬意。
最后两句是自嘲:虽然隐居已久,但觉得自己还欠缺仙风道骨。这种幽默的自省反而让形象更真实可爱,说明作者并非刻意模仿高人隐士,而是真心享受这种生活。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通过种花、待客、听曲、吟诗等日常场景,展现出一个摆脱官场束缚、在山水间找到真我的文人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份不做作的闲适,和对简单生活的真诚热爱。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