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日同赏卿步江头

树含新绿花事稀,友生要我宁重违。
信脚一百五日出,扪心四十九年非。
饧粥盘空家立壁,松楸地远涕沾衣。
弟兄不见音书绝,植杖临流赋式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食节(古代清明节前的重要节日)的场景,诗人与朋友漫步江边,触景生情,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初春景色:树木刚冒出嫩绿的新芽,花开得不多。朋友热情相邀,诗人不忍拒绝。这里用简单的自然景象和人情互动,营造出淡雅又略带寂寥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 "信脚一百五日出"指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暗叹时间飞逝。 - "扪心四十九年非"是诗人年近五十时对人生的反思,觉得自己过去有很多过错。 - 家里穷得只剩空碗(饧粥盘空),祖坟又远(松楸地远),只能对着江水流泪。这两句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诗人的困顿与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情感升华:兄弟离散音信全无,诗人拄着拐杖站在江边,吟诵着《诗经》中"式微"(意为"天要黑了")的诗句。这个结尾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用"天色将暗"隐喻人生迟暮的苍凉感。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朴素的语言将春日漫步这样平常的事,与人生感慨自然结合。诗人不直接说"我很悲伤",而是通过空碗、远坟、黄昏等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人到中年、漂泊在外的复杂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白的抒情更有感染力。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