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看潮
夜发富春江,午缆钱塘岸。不见当时射潮者,天际烟波空浩瀚。
须臾海门走匹练,白虹蜿蜿吐长线。渐看鳌背负山来,汹涌顿令天地变。
龙吹笛,鼍击鼓,冯夷天吴江上舞。万斛舳舻如败叶,怒涛一卷送平浦。
伊昔惟闻东流之水无尽期,沃焦澒洞为漏卮。云何已逝壑,而有还源时。
应是伍胥文种恨不灭,无路叩天气填咽。故教雪浪排长空,古今嘘吸无时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同时融入了历史传说和人生感慨,读来气势磅礴又意味深长。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看潮前的铺垫(前四句)
诗人夜晚从富春江出发,中午到达钱塘江。用"不见当时射潮者"引出吴越王钱镠射潮的传说,暗示自然伟力超越人力,为下文潮水描写做铺垫。
2. 潮水来临的壮景(中间十句)
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写潮水:
- 初现时像"匹练"(白绸)和"白虹"
- 推进时如巨鳌背山而来
- 潮声如龙吹笛、鼍击鼓
- 浪花似水神跳舞
- 大船在潮水中像落叶般脆弱
这些描写让无形的潮水变得可视可听,极具画面感和震撼力。
3. 由景生情的感悟(最后六句)
诗人从潮水涨落联想到:
- 自然规律(水往东流)与反常现象(潮水西返)的矛盾
- 用伍子胥、文种的冤魂不散解释潮水成因,将自然现象与历史悲剧结合
- "恨不灭""无路叩天"道出人间不平与无奈
- 最终将这一切归结为天地永恒的呼吸律动
艺术特色:
1. 动静结合:从平静江面到汹涌潮水,再到哲理思考,层层推进
2. 善用神话:水神、冤魂等元素增添神秘色彩
3. 比喻精妙:白虹、鳌背等喻体既形象又大气
4. 由实入虚:从写景到抒怀,提升诗歌境界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写潮水,更是借潮水写天地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照,写历史冤屈与自然伟力的交响。那排山倒海的潮水,既是自然奇观,也是诗人胸中块垒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