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天山间饮酒赏花的闲适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
前两句"插花吹笛两山中,桃李尊前日日同"写的是诗人在两座山之间插花、吹笛,每天在酒杯前欣赏着同样的桃花李花。这里展现的是一个逍遥自在的生活场景,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日日与春花美酒相伴。
后两句"待得马头飞絮满,更来沽酒看残红"则写等到马头上落满柳絮的时候,还要再来买酒欣赏那些快要凋谢的花朵。这里用"飞絮满"暗示春天即将过去,但诗人依然想抓住春天的尾巴,哪怕只能看到残存的花朵也要再来饮酒观赏。这种对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插花、吹笛、饮酒、赏花这些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对美好春光的珍视。诗中既有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表达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