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李氏东堂同长蘅观曝图画张伯夜贻画笔柬谢

秋云杲杲天景澄,高堂与客翻湘藤。
潇湘水阔愁嘉陵,江花有情遥沾膺。
閒门此时无人应,紫毫一束烦高朋。
鸡距脱手新锋棱,未忍用点屏间蝇。
青松短檠临层冰,颠崖老树云门僧,貌君布袜予行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午后,诗人和朋友在李家东堂赏画、赠笔的雅致场景。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文人之间的高雅情趣。

开头两句写秋日晴空万里,诗人和朋友在高堂上翻阅画册。"湘藤"指画轴,"翻湘藤"就是一起欣赏画卷。接着用"潇湘水阔"和"江花有情"的意象,暗示画作中山水画的意境打动了诗人,让他联想到远方的嘉陵江,触景生情。

中间部分写诗人收到朋友赠送的画笔。"紫毫"指毛笔,"鸡距"形容笔尖锋利如鸡爪。诗人说这支新笔太精致,都不舍得用来画屏风上的小苍蝇,既表达了对礼物的珍视,又用幽默的方式夸赞了笔的精良。

最后三句是整首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用"青松短檠"(松木灯架)、"层冰"(冰裂纹瓷器)、"颠崖老树"(画中景物)和"云门僧"(画中人物)四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冷高远的山水画卷。最后说画中僧人的布袜就像自己远行的绑腿,巧妙地将画境与自身联系起来,既赞美了画作传神,又暗含自己即将远行的惆怅。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人不仅生动描写了赏画的过程,更通过丰富的意象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些画作。诗中"闲门无人"的静谧、"紫毫一束"的雅致、"鸡距脱手"的灵动,共同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文人雅集场景,展现了古代文人以书画会友的高雅情趣。

0